最近有个朋友跟我吐槽,说借了5万块钱给发小创业,结果项目黄了钱也要不回来。这让我突然意识到,失信违约这种事啊,早就不是新闻里那些大企业的专利了,它就像空气里的灰尘,指不定啥时候就飘到咱们普通人头上。
信用这玩意儿,说白了就是张”信任支票”。 我邻居老张在菜场摆摊卖菜,现在都用上微信支付了。他说以前收现金总担心假钞,现在直接扫二维码,为啥?因为大家相信微信不会赖账。可要是哪天微信突然吞了卖菜钱,你猜老张还敢不敢用?失信违约的风险就像多米诺骨牌,推倒第一块后面全得遭殃。
看人下菜碟这事儿,在风险评估里还真管用。 我表弟在银行做信贷,他说现在查个人信用就跟查户口似的。不仅要看芝麻信用分,连点外卖有没有按时付款都要查。有回他遇到个月薪3万的程序员,就因为连续三个月花呗逾期,硬是没批下来房贷。这年头啊,手机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支付记录,分分钟能让你变成银行的”黑户”。

企业玩失信可比个人狠多了。 去年我家楼下健身房跑路,老板连夜搬空了跑步机。后来听说这老板在另外两个区还有分店,用的都是同一套”圈钱-跑路”的把戏。现在有些企业搞风险评估就跟玩扫雷似的,明明账面上看着光鲜,背地里可能欠着供应商半年货款。要我说,看企业靠不靠谱,与其盯着财务报表,不如查查他们厕所的卫生纸是不是总断货——这种细节往往比数字更真实。
说到头来,防风险这事得学学老中医。 我二姨夫开超市三十年没被人欠过账,他的秘诀就仨字:”看眼神”。新客户来进货,先盯着人家眼睛聊十分钟家常,付款利索的眼神清亮的才给账期。现在科技发达了,我们普通人可以用信用分当”照妖镜”,但老祖宗传下来的察言观色,在手机屏幕后面照样好使。毕竟再智能的算法,也算不透人心那点小九九。
下次扫码付款的时候,想想这个二维码背后连着的,可是咱自个儿在数字社会里的”脸面”。失信违约的风险评估,说到底就是在给每个现代人量身定做”数字画像”。这张画像画得好不好,可能比咱朋友圈的自拍更重要——毕竟自拍还能美颜,信用记录可骗不了人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omq.cc/71485.html